视线里的中国  China in sight

从三个维度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发布,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等内容。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三个维度,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教育家精神的理论渊源

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的教育是指培养和教导。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引出”。我国“教师”两字最早见于《礼记·学记》:“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这里“教师”是指培育学生,使其具备君子之德的人。《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西方“教师”一词源于希腊语的“paidagogos”(“照顾儿童的人”或“引导儿童的人”)和拉丁语的“magister”(“师傅”或“指导者”)等。可见古今中外,人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

在古代,教师有多种称谓,如夫子、先生、师傅、业师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这个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特定称呼。而“教育家”则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教育家精神融合了中西方教育理论的精髓,并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一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如儒家的仁爱与礼教思想、道家的自然教育观、墨家的兼爱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法家的法治教育思想等,都对后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家的理论贡献。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等,也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西方教育理论的引入与融合。西方教育家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与道德教育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同样对我国教育家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理论源远流长,共同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内涵

教育家精神是在历代教育家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工作者人格化的思想肖像和自我习得的意识觉醒”,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其思想内涵。

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灯塔,为教育之路指引方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指教育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厚植家国情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也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至圣先师”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传播儒家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教育普及和平等的先河;“理学宗师”朱熹一生讲学50余年,创办白鹿洞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无不是以高尚的理想信念为指导,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基石,为育人之道奠定根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指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要求教育家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以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正是以其德行和智慧影响了后世,成为万世师表。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性善论”“教者必以正”的思想,主张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正所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必须正己然后才能正人。“当代大儒”钱穆认为,人师是师道之最高标准,他强调人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修身养性,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利器,开启学生成长的智慧之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其品德,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强调教师要运用他们的智慧,以德立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到现代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再到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无不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支柱,支撑起教育实践的坚实大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深入实践,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砥砺奋进,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心学大师”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体现;并身体力行,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育和政治实践中。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并创办了晓庄学校等实验学校,深入农村进行教育实验。他们用毕生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躬耕不辍,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底色,润泽学生的心灵世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指教育工作者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关爱学生,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精力。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育家们无不怀有仁爱之心。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提出了“四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他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倡导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的学者和革命家。“燃灯校长”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为贫困山区的女孩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更注重培养她们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旗帜,引领教育迈向更高境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指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致力于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正道,传承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素养方面的培养。从老子的“上善之道”,到孔子的“仁道”,到孟子的“殉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再到韩愈的“传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最后到宋明理学的“弘道”(如朱熹对“弘道”的注解: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都把“道”作为核心,成为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强化师资建设。教育家精神对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强师是强教的根本,强教是强国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实支撑。教育家精神强调通过学习和传承教育家的高尚师德、专业精神和教育智慧,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也是“强师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师行动”不仅关注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意见》提出经过3年至5年的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这也将为推进强师行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家精神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教育家精神中强调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乐教爱生、以文化人”,都是指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消除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公平对待、爱护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并且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成为有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人。

引领教育创新。创新精神是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要求,而教育家精神则推动教育创新并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求教育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家精神则是对这一论述的深化和丰富。无论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还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说的都是教育家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促进教育体系的革新。

培养未来人才。未来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环境能力的人才。教育家精神关注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如教育家钱学森通过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是多维度的,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之中,让其成为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作者:嵇国平 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第12期江西省高校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其任职单位为南昌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4-10-15 16:33
首页    观点    从三个维度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