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里的中国  China in sight

南昌首例超龄人员获补工伤保险赔付 补充工伤保险政策为灵活就业者筑牢保障网

2024年7月22日,江西某混凝土管桩有限公司员工谢某在工作时不慎被机器卷入左前臂,导致身体受伤。因企业此前为其投保了南昌市补充工伤保险,安义县社保中心快速核定并发放15.18万元医疗费用补偿,成为南昌市首例超龄从业人员通过补充工伤保险获赔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南昌市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惠民成效,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提供了实践样本。

 

政策破冰:覆盖“非传统劳动关系”群体 填补社会保障空白 

 

随着零工经济、平台就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超龄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习见习生、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因不符合传统工伤保险参保条件,长期面临职业伤害保障缺位的问题。南昌市于2024年3月1点起施行的《南昌市补充工伤保险办法(试行)》创新突破制度壁垒,明确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校实习生”“见习人员”等8类特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江西某混凝土管桩有限公司正是依据该政策,为64岁的谢某办理了补充工伤保险参保手续,最终使其在工伤事故后获得及时救助。

 

双重减负:企业风险可控 家庭抵御意外冲击 

 

“每月仅需缴纳19.96元保险费,也就一杯奶茶的钱,就能为企业分散高额工伤赔偿风险。”江西某混凝土管桩公司负责人毛某表示,补充工伤保险将企业原本需全额承担的医疗费用、伤残补助等转由社保基金支付,显著降低了用工成本。数据显示,南昌市实施该政策以来,已有超2264家企业为23560名特定人员参保,累计减少企业潜在赔付支出逾28.22万元。

 

对劳动者家庭而言,补充工伤保险更是一道“防贫堤坝”。谢某家属坦言,15万元医疗费相当于家庭五年的总收入,若无保险赔付,“要么借钱治病,要么放弃治疗”。安义县社保中心负责人张红斌指出,该政策通过基金共济机制,将个人承担的灾难性医疗支出比例从100%降至10%以内,有效防止了“工伤致贫”现象。

 

制度创新:政企协同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南昌市补充工伤保险采用“政府指导+商业运作”模式,由政府部门制定保障标准,商业保险公司提供承保服务。政策涵盖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工亡补助等12项待遇,最高赔付达123万余元。南昌市人社局工伤保险科负责人康乐兴强调:“这一制度与传统工伤保险形成梯次衔接,既扩展了覆盖人群,又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运行效率。”

 

谢某的获赔案例印证了补充工伤保险的制度价值。在人口老龄化与就业形态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南昌市通过政策创新将社会保障网延伸至“非标”就业群体,既彰显了公共服务的以人为本温度,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更好更优的环境。这一改革实践提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持续关注边缘群体的真实痛点,用制度创新回应时代之需。

发布时间:2025-04-23 21:12
首页    新闻    南昌首例超龄人员获补工伤保险赔付 补充工伤保险政策为灵活就业者筑牢保障网